-
时间:
2020/12/11
- 来源:
用3年的时间实现主营业务翻番的目标。
用5年的时间将平塘县创建为黔南州第一家信用乡镇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信用县”。
用8年的时间续写零案件、零事故、零重大违规的“三零”目标。
有人说,刘平燕用30年的光阴诠释了一代农信人的责任与担当。有人说,这个布依儿女中的好雅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内涵。
但在刘平燕的字典里,唯有踏实苦干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继承老传统 苦练基本功
1990年9月,刘平燕加入了贵州农信大家庭,她工作的第一站是平塘县与广西河池市的接边乡镇,是国家扶贫开发和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地区,当地严重缺水,生活用水全靠“望天水”,煮出来的饭不仅味道难闻,颜色就像被泼了一层黄油。
道路多艰难阻奋进之心,工作中的刘平燕没有被眼前的恶劣环境吓倒,清收不良贷款时,她曾被“钉子户”“赖账户”恐吓过,被看家狗咬伤过,为了多走几个村寨,她不得不在挎包里面放上一把防身用的“狼牙棒”和石灰粉。

1995年3月,在一次下队过程中,刘平燕不慎从马车上摔下来把腿摔伤,在家养伤不到一个月她又不顾家人反对拄着拐杖毅然回到网点坐柜。历经万般磨练,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信合员工。8年的时间里,她与算盘账本数字为伍,用双腿翻千山万岭、走千家万户,从村民口中的“小刘”成长为助一方群众致富的“刘主任”“刘监事长”“刘理事长”。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2012年刘平燕担任平塘联社的“一把手”。虽然当时的信用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还是“一家独大”,但是很多职工还存在“等客上门”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员工吃“大锅饭”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上任伊始,刘平燕在干部职工大会上定下经营指标翻番的奋斗目标——用3年的时间实现存贷款突破40亿元。要知道,对于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的平塘县,贫困面达总人口达70%,这个翻番的任务量是在挑战不可能。但在她的带领下,平塘农商行完成挑战,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走出去就有路”,这是刘平燕在和职工交流时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她鼓励员工大胆地走出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开拓思维,创新服务方式。

初到岗位,刘平燕挑选了70多名员工组成了“农民工金融服务自愿者队”,在本县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地方挑选有能力、有威望的务工人员作为平塘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联络员,并开展走访活动。3年来,约计走访了30000多名农民工。
在3年时间里,平塘联社不仅在“打工经济”中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还为2014年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超额完成3年前定下的存贷款规模突破40亿元的目标。
坚守服务初心 助力脱贫攻坚
平塘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商银行金融扶贫任务艰巨。2016年,刘平燕在充分调研后结合农商银行金融扶贫实际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农商行”的金融服务模式,针对妇女、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推出了“妇惠乐”“诚意通”“银税通”等特色信贷产品。

由于长期和“三农”打交道,刘平燕深知治贫先治愚的道理,她把全行党员干部组建成“爱心1+1”帮扶队伍,结对帮扶110多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每年寒暑假,单位都会为贫困学子提供带薪实习岗位,让100多名贫困学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之余获得一份报酬改善生活。她自己还资助3名贫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
数据显示,平塘农商行累计投放产业扶贫信贷资金62814.11万元,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571户贫困群众实现产业增收脱贫,成为全县助力脱贫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为全县脱贫摘帽迎接国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初心如磐,服务三农。30年来,刘平燕从一线员工到单位负责人,变的是身份和肩上的责任,但不变的是她献身“三农”的服务初心。30年来,她用脚步丈量平塘的土地,带领职工把农信社的金融服务送进千家万户,帮助广大群众增收致富。30年来,她对家人的亏欠书写不尽,但是她推行的信贷扶贫却让数以万计的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30年来,她把自己当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劳动模范的初心和使命。她说:“只要群众有需求,她决不迟到。只要工作需要,她决不早退。”
记者:张亚
通讯员:曾万锦
编辑:卢彦竹
编审:杨勇
相关推荐
-
文件[017791476]中模块[down]的模板内容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