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备制造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经济频道 > 装备制造

“90后”技术员设计出贵州民企首条飞机发动机叶片电火花智能加工生产线

  • 时间:

    2021/03/11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时间:2021/03/11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经济服务事业部专题报道组

  “公司80%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都跟他有关,其中绝大部分由他牵头完成。”贵州安吉华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利一览表”,清晰地记录着从2016年到2020年8月的32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最令同事们津津乐道的是由雷远欣主导实施的“飞机发动机叶片电火花智能加工生产线”。

  这是贵州民营企业中,针对飞机发动机叶片电加工的第一条智能生产线,不仅入选了“2019年贵州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关键核心技术“五轴三维测量机”还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受理发明专利。

  蓝色工装,黑框眼镜,双肩背包一侧别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钢制水杯,说起话来略带着一丝腼腆……初次见面,很难相信,这位略带“书生气”,年仅29岁的男孩,竟是这家年产值即将突破5000万元民营科技公司数一数二的技术骨干。

  “民企虽然工作强度可能要大一些,但学东西更快。”雷远欣2014年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到了一家国企工作。2015年5月,他却“跳槽”到贵州安吉华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专业做非标设备制作、电子产品开发的民营企业。

  “我们搞技术的,每当完成一项技术突破,就会很有成就感。”在安吉华元干了五年多,雷远欣惊喜地发现,公司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他的预期,这给他创新创造理想提供了无限的实现可能,“没有公司的全力支持,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每一个叶片都存在形变误差和装夹偏差,以前每个孔都要通过人工观察,比对标准件,一个一个去对孔,而每个叶片要打两三百个孔,既耗时又废力。”雷远欣介绍,不仅如此,每一个叶片都要在设备上反复拆装2至3次,每拆装一次又要重新根据标准件对孔,工序琐碎、重复、量大,拆装和对孔所需的时间常常是有效加工时间的好几倍。

  “今年我们又将激光‘点扫描’升级成了‘线扫描’。”雷远欣说,现在工人师傅只需将叶片安装到工装上,然后将装夹好的零件放到传输装置上,MES系统自动调度机械手抓取零件放置到“五轴三维测量机”上自动通过激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扫过叶片,在3至4分钟内完成上百万个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再调度机械手将测量完的零件放置到加工设备上进行加工。

  五轴三维测量机解决了“智看”的问题,相当于为这条生产线装了一双“智慧眼”。还有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如何解决“智动”的问题。

  项目自2018年底启动,从方案设计、电气设计、机械手选型、硬件开发制造到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历时近一年,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终于实现了飞机叶片打孔从单台设备人工衔接到多台设备中转联动的智能有机衔接,“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既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又提高了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工一个叶片从以前的四五个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内。”

  “这是公司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公司爱才惜才和不断追求科技创新的结果。”在贵州安吉华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年会上,总经理林伯礼授予雷远欣“公司特别贡献奖”,还给了他5万元现金奖励。

  “公司十分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对于创新创造,更是无条件支持。”安吉华元从2006年成立时的18个人到如今的110多人,从成立之初的设备维修改造到如今的高端智能制造,从去年完成产值4450多万元到今年再添18台加工设备、产值有望突破5200万元,正是科技和人才在企业的绝对核心地位的体现。对此,雷远欣满怀信心却不无谦虚地说,“希望自己能在电气设计、软件开发方面有所突破。”

相关推荐

    文件[017854341]中模块[down]的模板内容为空!

热点推荐